ICP還是EDI證懸而未決,金融辦備案機制尚未明確,在互聯網金融整改風暴中,銀行存管儼然成為了判斷P2P平臺是否合規的硬性條件。
多家P2P平臺負責人直言:銀行存管這件事無論花多少錢都要做!
存管一年花費上百萬
某中小型P2P平臺負責人告訴金小鯨,銀行存管花費很高。
以其平臺準備對接的某城商行為例:盡調一次需要5萬元,技術對接一次性35萬元,技術維護費每年7萬元,賬戶管理費每人每月5毛,按平臺8萬投資人算,每年賬戶管理費用高達48萬。再加上通道費交易費,銀行存管粗算一年需要耗費上百萬。
這筆費用對于利潤微薄的P2P平臺而言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另一家已經與某中小型股份制銀行上線存管的平臺工作人員表示,該行每年收固定存管費用20萬,交易代扣的每筆收2元,網關充值入金按每筆的0.15%收取手續費,出金和提現同樣也收取手續費。
“存管對平臺而言,費用比較高,”該工作人員坦言,平臺上線存管一是為了合規,二是為平臺背書。以他們對接的銀行為例,每個標的需要寄項目合同到銀行進行人工審核,這無疑也是對平臺的一個信用背書。
另一方面,存管銀行對平臺也有較高的要求。人人聚財工作人員告訴金小鯨,其所對接的廈門銀行對接存管要求平臺有上市公司/國資/金融機構/知名風投的股東背景且持股比例不能過低、實繳資本要大于5000萬、公司月交易額大于1個億、主體業務無違規行為且財務狀況良好等。
在技術方面對接銀行存管需要P2P平臺和銀行雙方均具備很強的技術實力。金融領域的系統開發有其業務類型的特殊性,銀行和平臺雙方需要保持數據實時同步,對安全級別要求很高,且在數據體量巨大的同時需要解決性能問題。雙方技術對接和開發測試持續了4個多月時間,用上了幾乎雙方大部分的技術力量,而對大多數P2P平臺來說,開發測試整個銀行存管系統,需要3-6個月的時間。人人聚財與廈門銀行具體的技術對接流程包括了接口對接、產品設計、開發、灰度測試、壓力測試、代碼封版、回歸測試、模擬上線等環節。后續的技術維護由雙方團隊共同完成。
存管并非完美
對銀行而言,P2P存管業務無疑是一塊肥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9月底,已有民生銀行、恒豐銀行、徽商銀行、廈門銀行、浙商銀行、江西銀行、華夏銀行和華興銀行等35家銀行開展了P2P網貸平臺資金存管業務,其中,城商行是開展存管業務的主力。
今年8月份出臺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指出,由銀監會負責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日常行為監管,指導和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做好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機構監管和風險處置工作。有業內人士認為,銀監會作為銀行業的主管部門,并不想蹚P2P的渾水,通過銀行存管這一道坎,變相通過銀行來協助進行監管。
人人聚財CEO許建文此前在接受金小鯨采訪時表示,廈門銀行的存管方案很可能會被監管層試做銀行存管的典范。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銀行存管業務并不嚴格,e速貸等多家簽約銀行存管的平臺均已暴雷。業內人士透露,網貸平臺銀行存管細則將在本月出臺,細則也將對存管銀行資質進行規定。
合規和創新是對矛盾體,銀行存管在合規的同時卻降低了用戶體驗。
“很多平臺私底下跟我們交流說銀行存管充值體驗太差了,充值的成功率可能只有一半不到,比第三方體驗要差很多。”郭宇航進一步解釋到,銀行從基礎設施、IT設施都不是為高頻交易、小額交易設置的,它的交易是為了安全性、復雜性。對于小額、高頻次基于互聯網的交易、充值,銀行的服務器設置,包括它在云端的遷移過程做得并不好。所以從客戶體驗來說,我們P2P平臺也會比較猶豫。
有P2P平臺負責人向金小鯨表示,如果不能保證平臺標的的真假,那銀行存管只是一個安全“幻影”。銀行無法識別平臺標的真偽,平臺照樣可以通過假標來自融和非法集資,平臺的逾期率也不會因為銀行存管而降低。
(來源:金小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