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國房地產眾籌聯盟主席馮侖在2017第三屆中國房地產眾籌創智峰會中提出,2016年作為開發時代的風水嶺,之前是產品形式單一的開發時代,之后轉變為產品復雜的后開發時代。
“在開發時代,每年銷售額80%以上都是圍繞住宅。”馮侖認為在開發時代,房企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產品以住宅為主;二是商業模式以快消為主,開發了就賣;第三點是,競爭力都圍繞著單一產品和快消形成競爭力。規模、成本、速度,就是比誰賣得規模大,誰賣得速度快,誰的成本低。
由于房價上漲、通貨膨脹以及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只要在規模、成本、速度三方面做好了的房企都賺到了過去20年經濟增長的紅利。
2016年之后,房企產品線不再只有住宅,有其他產品形態出現。如萬達已經轉到地產和文化、娛樂、旅游結合。另外,萬科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除了住宅,其他的購物中心、寫字樓都納入了它的視野。
另一個變化是,后開發時代的競爭力發生了轉移。不再競爭規模、成本、速度。而是運營能力、資金成本以及講空間故事的能力。
馮侖指出,出租運營的不動產估值方法非常簡單,租金乘15到20倍,最后就是它的物業價值。馮侖提到潘石屹的SOHO,認為其銷售額并不多,但是資產質量很好,租金收入也很多。
在做各種復雜產品上,誰的財務成本低,誰就能夠適應更多不同的產品形態。五大產品形態,除了住宅以外,寫字樓、購物中心、物流倉儲、健康養老、公共設施,都是后開發時代的主要產品,大部分依賴低成本長期資金。
后開發時代要求開發商導演+制片的能力,就是講空間故事的能力。假定一個10萬平米的建筑,綜合商業的設施,可以有不同的組合,甚至說可以有無數多的組合,做一部分住宅、一部分寫字樓、一部分酒店、一部分醫院、一部分娛樂設施等等,可以無限多的組合,但是組合決定了物業最后的價值。
馮侖認為:在中國有七八萬家房地產項目公司,如果今天做一個房地產項目,能找到20多萬人,因為一個公司三個高管,大概20萬人以上可以來應聘這個職務。
如果要管十個以上項目,有五六種業態,全國也就兩三千人能負責。因為只有上市公司做了十年以上的高管,才經歷過這些事情
如果在一個空間里有十個以上業態,或者一個大的項目、一個小鎮,一個大的社區,這樣的高管中國只有三百人。
進入后開發時代的創新,圍繞運營能力、長期低成本資金、財務安排能力以及開發商自身的綜合的空間、規劃、布局和創新的能力。這三個方向的能力將會成為所有開發商在后開發時代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