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隨著中國房產政策方向的改革創新,越來越多的國外經驗涌現在人們眼前。這些是否有一些中國可以借鑒之處,又將如何幫助中國解決樓市問題?
共有產權來自于英國思路
在這一波樓市新政中,有一些政策能在海外市場找到樣本。比如在北京征求意見的共有產權住房。
在英國,房屋共有產權是指由各城市住房協會與購房人共同擁有住房產權,英國購房人對住房協會持有的產權部分支付,在具備能力后,購房人可逐步購買住房協會持有的那部分產權。在英國購房人首期和逐步購買剩余產權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性優惠。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只對共有產權住房的供應對象和運作方式做出框架性安排,具體的運作方式由各城市住房協會根據本地區特點靈活制定,包括建設、對象審查、住房再上市出售等環節。而英國的住房協會屬于非營利機構,它可以進行多種經營,但是要全部用于共有產權住房的建設。
購房人通過審核后,可以先期購買25%、50%或者75%的產權,并對剩余部分的產權支付。隨著購房人支付能力的提高,購房人可以逐步購買剩余部分的產權。比如購房者先期購買了50%的產權,那么每月用于購買剩余部分產權的支出,要比通過其他方式購買住房的每月支出便宜三分之一左右。
德國將租賃供應作為主體
在發達國家中,德國以居民偏好租房、租賃市場完善、租金管制嚴格而著稱于世。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在房屋租賃市場,德國模式是值得學習的。
數據顯示,德國有55%的家庭不急于買房,很多無房的德國家庭并非買不起房,而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租房生活。而在德國,住房供應政策導向上,則將租賃供應作為主體。
據了解,在德國,不管是開發新房還是經營租賃,企業要獲得土地、信貸,新落成的房子須在一定期限內讓渡政府出租,或按接受補貼后的低租金出租。過了期限,才能按市場租金出租。因此,德國租賃房源充足。
與此同時,德國對租房者的保護措施十分完善。業內人士認為,德國房地產租賃市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健全的法律體系的支撐。
《住房租賃法》規定,一般的房租合同都是無限期的,承租者可以提前幾個月提出退租要求,但出租者不允許主動收回房屋,除非特殊情況,比如承租者不按時繳納房租,或者房主能夠證明房主本人或直系親屬需要此住房。與此同時,《租金水平法》規定,3年內舊合同的租金上漲幅度不能超過20%,2015年又調整為10%。
而《住房中介法》則將中介約束起來。這項法律規定,如果中介商任意提高傭金,一經發現,將被處以高達2.5萬歐元的罰金。德國近年發布的相關條例規定,租房中介費改由房主承擔,租客只有在專門授權給中介找房的情況下才需要負擔中介費用。
中國仍需引導房價預期
“如果居民對于房價上漲的預期沒有改變,國外經驗再好在中國也極有可能失效。”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比如房屋租賃市場,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居民愿意租房子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對房價并無快速上漲預期,“當購房的預期收益不夠高的時候,租房也就成為自然。”
實際上,在各地嚴格限購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熱門地區的房價已經開始松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同比漲幅連續回落,而一線城市房價出現環比下降。其中,北京新建住宅價格全國跌幅第二,二手房價格跌幅繼續全國第一。
但是,央行在上周五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中顯示,2017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可能呈現“成交回落、價格平穩略降”的發展態勢,但房價上漲預期仍然存在。
根據央行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仍有超過三成的居民預期三季度房價會“上漲”,僅有不足一成居民認為房價會“下降”。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分析師也表示,如何擺脫樓市調控的政策循環,打破房價上漲預期,是當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從過去經驗來看,調控面臨著擠泡沫和穩增長的兩難困境,政策往往會陷入“政策收緊-房價下跌-政策放松甚至鼓勵購房-房價大漲-政策重新收緊”的循環中,長期作用有限。
“未來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政策上需要供需結合。”該分析師表示,未來不僅要以因城施策的需求管理引導預期,還要加強市場和資金監管,規范房地產市場發展,并逐步建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來源:北京晨報)